认知行为疗法(CBT)里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行为功能分析。它是指找到一个问题行为(症状)的刺激-反应-后果链(S-R-C),以及其中的个人因素O,进而通过改变S或R来切断这一链条。
通俗一点说,就是找出心理疾病的来龙去脉,进而“从中作梗”。
它不仅是很关键的,也是很有难度的。那天上课,钱老师的博士生讲了整整一节课,最后让我们做了个小练习。每个小组2个人,一个治疗师,一个来访者,只有5分钟的时间,谈一个小的问题行为。
碰巧了,那天上课我迟到了10分钟,原因是我上午去劲松办事儿,很远,坐地铁要将近1个小时。事儿办完是12点多点,我饭也没吃就坐上了地铁。10号线我坐了一路,差5分钟1点的时候我还没到海淀黄庄,而海淀黄庄距离北大还有2站。我知道自己要迟到了。
于是我就开始内心挣扎了:我去还是不去?去吧,我不喜欢迟到,大家都上课上的好好的,我一进去就会打断大家,而且老师也会想这个学生真不守时……不去吧,我都赶过来了好不容易的,而且我顶多就迟到10分钟,对2个小时的课来说还是很微不足道的,况且,上次也有别人迟到啊……
内心挣扎的时候我会不停地看时间,浑身有点发热,我还会在心里计算我从地铁口跑到教室要用多久,我还会思考我应该从哪个地铁口出去最近,我甚至会思考我换了地铁4号线之后在车头还是车尾离出口比较近。
而且在斗争的途中,我先给学姐发了一个短信让她帮我签到,后给师兄回复说我会晚点到。
知春路是换13号线的站,我没下——我下了的话就是回宿舍的路,于是我决定冲刺过去上课,迟到就迟到吧。
结果证明,我只迟到了10分钟,当我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,我心里的斗争全都烟消云散了。
这个症状经常发生在我身上,我不是个经常迟到的人,但是每次迟到几分钟我都会有这种剧烈的症状,甚至我没迟到而只是担心自己会迟到的时候也会发生。
用行为功能分析会怎样看待这个事情呢?
1. 刺激S
外部刺激Se是“上课时间快到了。而我还在地铁上。”
内部刺激Si是“我要迟到了,我要变成一个不守时的人了。”
2. 反应R
认知反应Rcog是“如果我迟到,老师会认为我不守时,同学会受到打扰,如果我不去,我就学不到知识了”等。
生理反应Rphy是“发热”。
情绪反应Remot是“紧张,焦虑,矛盾”。
动作反应Rmot是“不停看时间,站在离门很近的地方”。
3. 后果C
在迟到前的十几分钟内,心理不停地斗争斗争斗争。
4. 个人因素O
我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,所以迟到往往只迟到几分钟,因为自认为对时间的掌控很好,结果迟到让我失去了控制感。另外我还是个很在乎别人看法的人(其实我一直不承认这一点,但事实看上去是这样的。),尤其是在乎师长对自己的评价。
根据行为主义,C对R有强化作用,它能够产生暂时的积极效应,但是能够产生长时的消极作用。所以问题行为才会得以持久发生,却给人带来困扰。
那么,我的这个链是怎么一回事儿呢?不分析不知道,原来我的C能够给我的R一个负强化,即:我只要不停地斗争,就证明我不是诚心迟到的,就证明我不是不守时的人。它撤销了那个对我自我形象的威胁,所以是一个负强化。
So, I need to change the Se - arrive at destination earlier rather than timely!
通俗一点说,就是找出心理疾病的来龙去脉,进而“从中作梗”。
它不仅是很关键的,也是很有难度的。那天上课,钱老师的博士生讲了整整一节课,最后让我们做了个小练习。每个小组2个人,一个治疗师,一个来访者,只有5分钟的时间,谈一个小的问题行为。
碰巧了,那天上课我迟到了10分钟,原因是我上午去劲松办事儿,很远,坐地铁要将近1个小时。事儿办完是12点多点,我饭也没吃就坐上了地铁。10号线我坐了一路,差5分钟1点的时候我还没到海淀黄庄,而海淀黄庄距离北大还有2站。我知道自己要迟到了。
于是我就开始内心挣扎了:我去还是不去?去吧,我不喜欢迟到,大家都上课上的好好的,我一进去就会打断大家,而且老师也会想这个学生真不守时……不去吧,我都赶过来了好不容易的,而且我顶多就迟到10分钟,对2个小时的课来说还是很微不足道的,况且,上次也有别人迟到啊……
内心挣扎的时候我会不停地看时间,浑身有点发热,我还会在心里计算我从地铁口跑到教室要用多久,我还会思考我应该从哪个地铁口出去最近,我甚至会思考我换了地铁4号线之后在车头还是车尾离出口比较近。
而且在斗争的途中,我先给学姐发了一个短信让她帮我签到,后给师兄回复说我会晚点到。
知春路是换13号线的站,我没下——我下了的话就是回宿舍的路,于是我决定冲刺过去上课,迟到就迟到吧。
结果证明,我只迟到了10分钟,当我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,我心里的斗争全都烟消云散了。
这个症状经常发生在我身上,我不是个经常迟到的人,但是每次迟到几分钟我都会有这种剧烈的症状,甚至我没迟到而只是担心自己会迟到的时候也会发生。
用行为功能分析会怎样看待这个事情呢?
1. 刺激S
外部刺激Se是“上课时间快到了。而我还在地铁上。”
内部刺激Si是“我要迟到了,我要变成一个不守时的人了。”
2. 反应R
认知反应Rcog是“如果我迟到,老师会认为我不守时,同学会受到打扰,如果我不去,我就学不到知识了”等。
生理反应Rphy是“发热”。
情绪反应Remot是“紧张,焦虑,矛盾”。
动作反应Rmot是“不停看时间,站在离门很近的地方”。
3. 后果C
在迟到前的十几分钟内,心理不停地斗争斗争斗争。
4. 个人因素O
我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,所以迟到往往只迟到几分钟,因为自认为对时间的掌控很好,结果迟到让我失去了控制感。另外我还是个很在乎别人看法的人(其实我一直不承认这一点,但事实看上去是这样的。),尤其是在乎师长对自己的评价。
根据行为主义,C对R有强化作用,它能够产生暂时的积极效应,但是能够产生长时的消极作用。所以问题行为才会得以持久发生,却给人带来困扰。
那么,我的这个链是怎么一回事儿呢?不分析不知道,原来我的C能够给我的R一个负强化,即:我只要不停地斗争,就证明我不是诚心迟到的,就证明我不是不守时的人。它撤销了那个对我自我形象的威胁,所以是一个负强化。
So, I need to change the Se - arrive at destination earlier rather than timely!